
2025-09-22 22:52 点击次数:198
来源:四川在线-华西都市报配资杠杆炒股怎么样
从成都大轰炸预警到九一八试鸣演练
市民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“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”前合影。
成都大轰炸中被炸毁的房屋。(翻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一号防空洞)
▲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成都大轰炸纪念墙。
展开剩余83%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。
9月2日,成都市政府发布通告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》《四川省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〉实施办法》等有关规定,按照全省统一安排,定于9月18日上午10点至上午10点15分,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演练。
每当此时,那段关于大轰炸、出川抗战的记忆,就会再度如潮水般在川人心底翻涌:1938年至1944年,日寇对四川各地进行了长达6年轰炸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省伤亡人数近5万人,仅在成都就造成5000余人死伤。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“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”旁,刻下的部分遇难同胞名单中,最小的仅1岁。
“以前警报一响,全城的人都往外跑。”川军抗战历史研究者何允中回忆说,小时候家人带着他跑警报、躲轰炸,如今警报再次响起,意义十分重要,是提醒后人铭记历史,勿忘先烈,勿忘国耻。
大轰炸下的成都
4种防空警报成百姓救命绳
9月18日上午10点开始的防空警报试鸣信号,分为预先警报、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3种。成都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显示,预先警报:上午10点开始试鸣,鸣36秒,停24秒,反复3遍,时长3分钟;空袭警报:上午10点6分开始试鸣,鸣6秒,停6秒,反复15遍,时长3分钟;解除警报:上午10点12分开始试鸣,连续鸣响3分钟。
早在80多年前,四川在抗战期间也建立并统一了防空警报的预警机制。
时任四川省防空司令部监视队副队长的刘景轼(已于2019年离世)生前接受华西都市报、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忆说,在经历数次轰炸,特别是“6·11”大轰炸后,为了给广大百姓提前预警,减少生命财产损失,成都迅速建立了一套防空预警机制。“它是成都百姓躲避轰炸的救命绳之一。”
刘景轼说,当时的警报类别和现在很像,不同的是多了一种“预行警报”,且警报的长短组合也有不同。第一种是“预行警报”,不用拉响警报器,疑有敌机会飞临成都上空时,会有人员在各大街口手持黄布旗;第二种是“空袭警报”,会有警报器发出“呜呜呜”较为急促的声音,提醒日机已飞抵重庆等地,大街上全是往城外跑的百姓;第三种是“紧急警报”,表示日机已临近;第四种是“解除警报”,声音拉得特别长,表明日机已飞走。“防空警报就是百姓的救命绳。”
根据《抗战时期的四川——档案史料汇编》记录,1941年3月,四川省发布了《防空警报信号大纲》《四川防空警报信号实施细则》,统一各地不一致的防空警报信号。
弹片划过的梳妆台
见证了成都大轰炸历史
位于大邑的建川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个普通的梳妆台,台面上有3个弹痕,是当年成都大轰炸中炸弹弹片留下的。这个梳妆台见证了成都大轰炸,它的主人李幼霞是成都大轰炸的亲历者。
那年,李幼霞刚刚20岁,和公公、婆婆、大伯、二伯同住在金马街的一个大院里。她住在院子最里面的房间,娘家陪嫁的梳妆台、衣柜就摆放在屋里。“那几年,跑警报已成家常便饭。警报一响,我们就带着大包小包和小孩跑。有时,一天要跑好几次,每次警报解除后,人们不仅要担心家里的安全,还要四处打听被炸的地方、人员的伤亡情况,更担心亲人、朋友的安危。”李幼霞在自述信中写道,她的二姐在日本鬼子炸皇城(现省科技馆位置)时被炸断了双腿,最终因流血过多去世。
李幼霞回忆说,一次警报响起后,她拿起常备的挎包,抱上孩子往外跑。“刚跑到一个大菜地边,就听见鬼子飞机的轰鸣声,我把孩子往菜地里一塞,自己也趴了下来,不一会儿就听到此起彼伏的炸弹爆炸声,震耳欲聋,爆炸声、燃烧声交织在一起……”直到人们相互呼唤寻找亲人时,她才从惊恐中清醒过来,抱着孩子往家里赶。
“到家后,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,院门处被炸了一个大坑,大伯和守门人被炸死,院子里大部分房屋变成了瓦砾,我住的那间房子还歪歪斜斜地独留在那里,屋里大部分家具已被倒塌的墙和弹片打烂,梳妆台被弹片划过,除台面留下3个弹片痕迹外,基本完好,故一直保留使用到现在。”李幼霞在自述信中写道。
赴日索赔诉讼
受害者仍在等待公正判决
据《四川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》记录:1938年1月30日,日军飞机首次对四川进行侦察活动……自1938年11月8日轰炸成都开始,至1944年12月18日日军飞机在成都等地投弹为止,对四川实施狂轰滥炸。
“我对遭遇轰炸的那天晚上印象很深。”2025年9月17日,成都大轰炸亲历者何梦珈说,当年她6岁,家在暑袜北街,一天晚上突然响起了警报声,全家人从睡梦中惊醒,父母抱着她和弟弟往郊外跑,街上到处都是避难的人,当时很害怕。他们一家人跑到郊外一处田地里,靠着田埂躲了起来。“我们躲好后,我看见父亲的白裤子露了出来,还用长衫帮他盖住,因为担心白色太显眼,被日本人看见。”她说,当晚不记得待了多久,后来就睡着了,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回到家的。
1941年7月27日上午,侵华日军出动108架飞机,对成都进行狂轰滥炸。伴随着警报声,年幼的成都市民文仲(已故)在母亲的怀抱中逃难。
还没跑到城外,日机便黑压压地来了一大群。“飞机飞得很低,里面坐的鬼子都看得到。”文仲生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,他家当时位于永靖街,受到了猛烈轰炸。“我家的铺面大门被震破,屋架歪斜,房顶上的瓦片全部破碎。屋外全是黄沙和碎片,被炸死的街坊邻居被埋在废墟下。”文仲回忆说,剧烈的爆炸声震破了他的左耳鼓膜,加上家境困苦,左耳失聪困扰了他70多年。
也是在1941年7月27日的大轰炸中,成都市民苏良秀失去了6位亲人,自己也身受重伤。据苏良秀“证言”:当时,10岁的她正在家里玩耍,屋外突然响起了防空警报,母亲拉着孩子们躲到院内的核桃树下。日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,正好命中核桃树,祖母苏黎氏、母亲苏贾氏、小姑妈苏绍群、表姑达凤英、大弟苏良兄、二弟苏良酬6人当场被炸死,她和另外3人身受重伤,弟弟也因为头部受创,留下伤残。
自2005年重庆地区日军“无差别轰炸”受害者自发组成对日民间索赔团开始,“成都大轰炸”的受害者也逐渐走上了索赔之路。2008年7月3日,成都22名大轰炸受害者在日本东京正式提起诉讼。2010年1月27日,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进行了“四川大轰炸”索赔案的第12次开庭审理……直到如今,已95岁的苏良秀等亲历者、受害者仍在等待一个公正的判决,等待一份迟来的道歉。
“大轰炸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。”何允中说,在抗战年代,反而更加激励了全国民众的抗日决心。“如今的和平年代,警报声响,警钟长鸣,也是提醒后人铭记历史,勿忘先烈,勿忘国耻。”
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杨力杨博杨涛摄影报道配资杠杆炒股怎么样
发布于:北京市Powered by 期货配资排名_期货配资平台_期货配资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